石臼,是人类以各种石材制造的器具,主要用于舂米,也用于砸、捣、研、磨药材。可以说,石臼是古代人类生活的必需品,石臼和水井是人类定居点的标志。
今天所说的石臼,不是人类制造的器具,而是一种地质景观,它是在地球内外动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质遗迹,具有科考、科普、科研价值。
2006年,人们在河源市东源县曾田镇的一个隐秘山谷溪流河床上发现了一处非常奇特的、类似石臼的石头群。经中国“冰臼之父”、中国地质科学院韩同林教授与陈尚平教授的实地考察,证实曾田的奇特“石头群”,为古冰川运动存留下来的“冰臼”。
关于地质遗迹“石臼”的成因,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即“冰川磨蚀说”和“水力磨蚀说”。
持“冰川磨蚀说”者认为,大约在200-300万年的第四纪早期,冰川融水沿冰川裂隙从数十米至数百米以上的高度,自上而下以“水滴石穿”的方式,对冰川覆盖下的基岩进行强烈的冲蚀作用,因而产生了石臼,这种石臼被称作“冰臼”。冰臼按分布位置和形成的冰川类型,进一步划分为山顶冰臼或冰盖冰臼、山谷冰臼或河谷冰臼。
冰臼是古代冰川曾经存在过的有力证据之一,也是古气候、古环境变迁的极其重要的历史见证,在我国黄山、庐山、西藏和德国、波兰等地均有发现,它们均分布于冰川、U型谷和冰床上,但分布于山脊、山峰和山麓地带的冰臼则十分罕见。
持“水力磨蚀说”则认为,石臼是普通岩石河床被水流冲磨而成的深穴,它分布在石质河床基岩节理交汇点或破碎处,水流使之成为坑洼;坑洼里的砾石在流水的带动下旋转、撞凿和磨蚀坑壁,使坑洼不断扩大和加深,最终形成深度和宽度达数十厘米至数米的深穴,这类石臼可称为“壶穴”或“瓯穴”。
韩同林教授在曾田考察后认为,根据“石臼群”的河谷坡度较大、海拔较高以及岩石的特点,结合多年来他对古冰川遗址的研究,可以判断这个河床上大大小小的“石臼”,是两三百万年前由于冰川作用所形成的“冰臼群”。广东发现这么大规模的“冰臼群”比较罕见,这对地质研究和旅游资源开发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到目前为止,曾田“石臼群”仍处于原始未开发状态,我判断有两个原因:一是位置太偏僻,交通不便。“石臼群”位于大山深处,地图上未有标注,如果没有当地人带路,根本找不到这个地方。我们也是一路找了N个本地人问路才找到。二是“石臼群”毕竟是小众地质资源,旅游开发价值有限。现在来看“石臼群”的多为深圳、广州摄影俱乐部组织的摄友或自驾车人士。
我们所看到的“石臼群”是裸露于河床上光溜溜的大石头,沿山谷向下延伸,行走起来非常困难,除了个别地方有人搭了简易木条外,大部分路段要自己寻找前进线路,往往需要手脚并用才能跨越一个又一个大石头。
我是第一次见识“石臼群”,这些历经几百万年磨蚀而成的天然作品,给人以特别的视觉感观,有的怪石嶙峋,有的圆润光滑,或圆或长,或深或浅,奇形怪状,蔚为壮观,许多石臼与人类制作的石臼一模一样,不禁使人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以想像,这些硕大的石头、石基在冰与石、水与石的千万年碰撞下,演绎着一幕又一幕滴水穿石的画卷,远古时期大自然雄浑壮阔的声音就仿佛在你耳边激荡。
我的更多文章:
【广州故事】2021最后一抺夕阳
【岭南胜景】探秘《云游中国》里的缺牙山
#2021我的独家记忆#岭南叶正红,广东“无量山”
#2021我的独家记忆#令人震撼的广东大峡谷
【广州故事】木芙蓉深秋绽放
世界上跨度最大的跨江人行桥——广州海心桥
徐闻菠萝火了,“菠萝的海”宛若大地调色板
“自然之门”观日出,北回归线穿过南澳岛
- 月经的5大传言 是谎言还是真相(0)
- 保持性高潮不落的9大招(0)
- 妇女有白带都是病吗(0)
- 月经期为什么鼻子会出血(0)
- 女人全身13个最吸引人的部位(0)